3月5日揭晓!2024年“建筑诺贝尔奖”吃瓜指南“下一位建筑明星”能否诞生?

文章出处:华仕纳米 发表时间: 2024-04-17 01:14:28

  原标题:3月5日揭晓!2024年“建筑诺贝尔奖”吃瓜指南,“下一位建筑明星”能否诞生?

  普利兹克奖官网于近日宣布,2024年的大奖得主将于美东时间3月3日上午9点(北京时间3月5日晚22点)揭晓。

  自1979年设立以来,普利兹克建筑奖年年都会颁发给在世或对人类和建筑环境做出重大成就的建筑师,其被认为是“该行业的最高荣誉”,世界上最富指标意义的建筑奖项。

  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们基本都是建筑界的大师,这也使得普利兹克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成为建筑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大奖。

  近几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越来越难以预测,我们不禁要问,今年,会诞生下一个建筑明星吗?

  40多年以来,普利兹克奖在我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奖项,大部分获奖者都是颇有胆识的年富力强的建筑师,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高技派到解构主义,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建筑做出了全新阐释。

  1983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贝聿铭,他的“卢浮宫金字塔”在当年从备受争议到成为巴黎的地标。

  1989年,普利兹克奖颁给了前卫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称“他是革新的原创者,其作品展现了高度精练的前卫性”,他所倡导的解构主义建筑,旨在打破常规的框架结构,创造出令人不可思议的建筑作品,他设计的建筑可以可以称为最早的网红建筑。

  1995年日本建筑师“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获奖,让日式的禅意建筑变成全球的时尚。

  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理查德·罗杰斯三位建筑大师,使得高技派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领域的主流流派,他们也分别于1998年、1999年和2007年先后获得普利兹克奖。

  伦佐·皮亚诺与理查德·罗杰斯:巴黎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图源:unsplash)

  2004年,扎哈·哈迪德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她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女性建筑师。她在获奖的时候仅仅完成了维特拉消防站、奥地利跳高滑雪场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作品,而在获奖之后,扎哈风格席卷全球,这位“曲线女王”拥有独特的创意视野,不仅改变了设计和建筑景观,还展示了女性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征服世界。

  扎哈43岁时建成的第一座建筑——维特拉消防站(图源:Archdaily)

  2012年的获奖者王澍,是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他的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建筑里大量运用了中国已有的建筑元素,甚至专门去收集旧的砖瓦,他的获奖在当年引发了媒体的狂欢。

  2024年的普利兹克奖即将花落谁家?我们从知名建筑网站Archdaily的票选中,选择了几位得票最高的“种子选手”,预测仅供娱乐,切勿当真。

  如同村上春树之于诺贝尔文学奖,普利兹克奖也有一个“明星陪跑组”的存在,不知道今年的大奖,会不会颁给这些闪闪发光的明星呢?当然他们已在商业上取得了足够高的成就,或许已不再需要普利兹克奖的肯定。

  现年76岁的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多年以来都是得奖呼声最高的“普利兹克奖最强陪跑”,除了普利兹克奖,霍尔几乎把国际上的建筑奖项拿了个大满贯,从20世纪末起,他就一直是普利兹克奖人选的大热门。

  斯蒂文·霍尔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对光线的掌控。他坚信通过对光影与空间的操控,建筑可以与人们的五感,甚至心灵对话,他所营造的诗意空间,谱写了跨越时代、不朽的艺术诗歌。他没得奖,或许是因为他还不够老?

  斯蒂文·霍尔本人对于普利兹克奖并没有太深的执念,他表示,“我很满意自己目前的位置,我觉得我还在上升阶段,得了普利兹克奖会让人觉得没奔头了”,或许正是这份豁达,成就了这位“陪跑大师”富有生机的设计。

  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选出“年度十大建筑奇迹”,霍尔为北京设计的当代MOMA入选(图源:)

  1971年出生的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被誉为“英国当代最大胆的创意奇才”,39岁打败“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等一系列国际重磅建筑师,成为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者,他也是这次普利兹克奖的热门人选。

  从2010年世博园的“种子圣殿”,到近两年红遍全网的天安千树、纽约“大松果”The Vessel……因为疯狂、大胆的想象力,托马斯·赫斯维克设计的每一个作品几乎都能在社会化媒体上爆红,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们去打卡,但名气越大,争议越大,不知道近年来的负面新闻会不可能影响他在评委们心目中的印象。

  托马斯·赫斯维克作品:2010世博园“种子圣殿”(图源:Heatherwick studio)

  在日本这个曾诞生七名普利兹克奖得主的国度,隈研吾无疑是最热门的候选者之一。近年来,隈研吾一直活跃在建筑界的前线,此前他还在东京奥运会场馆的设计竞争中成功打败扎哈,一直是最活跃的陪跑选手之一。

  隈研吾主张“建筑应该能为土地发声,尊敬大自然”,他的建筑作品富有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以与自然景观融合的“负建筑”为特色,运用木材、泥砖、竹子、石头、纸或玻璃等建材,结合水、光线与空气,创造出外表看似柔弱,却更坚固抗震,且让人感受到东方传统之美的建筑。

  隈研吾作品:2020年东京奥运主场馆“新国立竞技场”(图源: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隈研吾、石上纯也、藤本壮介这些新一代的日本建筑师所主张的理念,与获得普利兹克奖并成功晋升成评委的妹岛和世的理念有一些相似之处,谁了解是否是因为太相似,所以没法吸引评委的目光了呢?

  近十年来的普利兹克奖,高龄建筑大师们占了很大的比例,弗雷·奥托在2015年3月9日去世,普利兹克奖在当年提前公布结果来缅怀这位大师,还有2018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巴克里希纳·多西,2019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矶崎新。今年的普利兹克奖,会不会也颁给一位老建筑师作为“终身成就”的肯定呢?

  美国建筑师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今年已是94岁高龄,与彼得·艾森曼同一时期以纽约五人组出道的理查德·迈耶,早在1984年就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而艾森曼还在排着队。

  彼得·艾森曼的理论和作品被视为现代建筑形式基础的探索篇,扎哈、库哈斯都曾经追随他学习,他设计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引发全球范围的思考……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智识都可能会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彼得·艾森曼是首位提出这一观点的建筑师。

  现年80岁的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这位在后现代中很重要的建筑师曾提出很多犀利的建筑观点,他的作品重新定义了建筑在实现个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

  伯纳德·屈米在纽约和巴黎都设有建筑事务所,经常参加各国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其新鲜的设计理念给世界各地带来强大冲击。

  从1979年至今,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中,只有6位是女性:已故的扎哈·哈迪德(2004 年)、妹岛和世(2010 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获奖)、卡莫·皮格姆(2017 年,与拉蒙·比拉尔塔和拉斐尔·阿兰达一起获奖)、伊凡娜·法瑞尔和雪莉·麦克纳马拉(2020 年),以及 2021 年的安妮·拉卡顿(与让·菲利普·瓦萨尔一起获奖)。今年,普利兹克奖的女性评委妹岛和世、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德博拉·伯克,或许会对女性建筑师候选给予更多的支持。

  在女性建筑师中,获奖呼声最高的是现年60岁的珍妮·甘( Jeanne Gang),她除了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还热情参加推动性别平等的各项活动,她率先在自己的事务所解决了性别薪酬差距问题,并呼吁其他人效仿并尽快解决男女两性工资待遇方面的不平等问题。

  珍妮·甘以大胆且富于功能性的可持续设计而著称,她所在的建筑事务所为芝加哥设计的82层“水楼”(Aqua)打破了摩天大楼只属于男性建筑师的专利,她的许多设计也考虑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有不少人认为,2024年的普利兹克奖会颁发给第三世界国家注重人文主义的建筑师。

  那么越南建筑师武重义便成了最热门的人选之一,本身是一位禅修者的越南建筑师武重义,擅长用传统材料设计既经济耐用又节能的绿色建筑,他将越南随处可见的竹子用到了自己的建筑规划设计之中,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他“绿色”的建筑理念已融入作品的方方面面,他说:“我希望建造与自然和谐的建筑,不需要空调,仅采用简单、廉价的材料。我想以此为我们的国家,创造一种新的建筑语汇。”

  张永和作为普利兹克奖的首位华人评委从2012年连任至2017年,王澍从2018年开始接任评委至今,我们也期待着继王澍之后,中国建筑师能再获普利兹克奖。

  张永和是国内第一位成立独立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也是第一位参与威尼斯建筑规划设计双年展的中国建筑师,还是第一个担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的中国人,他为中国建筑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

  张永和所秉持的设计原则是“信自己,信自己的文化传统,信自己骨血里的文化基因”。

  1975年出生的马岩松,被认为是中国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马岩松作为全球最具创意的建筑事务所—— MAD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让中国在国际建筑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

  从梦露大厦、哈尔滨大剧院、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等作品再到“山水城市”的理念,马岩松一直在探索现代建筑如何表现传统的东方自然价值观,他将中国的、东方的建筑呈现给世界。

  马岩松作品:哈尔滨大剧院(图源:MAD建筑事务所,摄影:Hufton+Crow)

  建筑师刘家琨的经历与王澍有几分相似,在成立家琨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之前,他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年的自我探索之旅,前往西藏和新疆,在那里冥想、绘画和写作,创作了几本小说,这为他日后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由刘家琨建筑设计的成都西村大院入选主题展,这是中国建筑设计师独立设计的实体建筑作品首次入选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展。西村大院一反城市综合体的常见模式,采用外环内空的布局,环绕街区沿边修建,将城市生活、社区服务及文化场所在建筑中完美融合。

  刘家琨在自己设计的每个项目中,都试图关心乌托邦与日常的并存,以及现代与传统、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人们一直以来,都觉得建筑大师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拥有大型的、吸引人眼球的建筑作品,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但近年来普利兹克奖获奖者的“公民建筑化”倾向让不少人开始质疑普利兹克奖的纯粹性,毕竟太久没看到一个像当年的扎哈一样耀眼的建筑明星了。

  这或许与2016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担任评审团主席有关,他的人道主义公民建筑价值取向很鲜明,他致力于设计社会保障住房、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交通,帮助。

  当人们看到如此“冷门”且“没有代表作”的建筑师得奖时,再加上评审致辞中写道,“他们的建筑作品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候和生态紧急状况以及社会窘困做出了回应,尤其在城市住房领域,并由此重新点燃了现代主义建筑师改善大众生活的希望和梦想”,就难免会将他们的获奖与“政治正确”联系在一起。

  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图片由Laurent Chalet提供)

  这个法国建筑事务所虽说知名度不高,但早就被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推为“法国建筑的中坚力量”。

  拉卡顿与瓦萨尔的建筑项目均是外观平平无奇,反造型,反商业,采用廉价材料,甚至看起来像是没竣工,但建筑内里却暗藏玄机,只看到图片的旁观者也许无动于衷,但居住其间的人却能真正获得经济舒适的美好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呢?

  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作品:公园G、H、I 座大楼530套公寓改造,社会住宅(与弗雷德里克·德鲁沃和克里斯托弗·胡廷合作)(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Philippe Ruault提供)

  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作品:北加莱海峡大区当代艺术基金会中心(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Philippe Ruault提供)

  2022年普利兹克奖首次颁给了非洲建筑师,获奖者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来自西非布基纳法索的贫穷乡村,是一位勇于建设家乡的乌托邦理想主义者。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Lars Borges提供)

  凯雷39岁才大学毕业,40岁在柏林开设事务所,57岁获普利兹克奖,他的作品,外形与构造缺乏想象力,整体氛围更是与艺术感沾不上边,没有吸引流量的“文旅乡建”味道,但在非洲当地,这种建筑切实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凯雷作品:甘多小学(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Erik-Jan Ouwerkerk提供)

  凯雷作品:布基纳理工学院(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照片由弗朗西斯·凯雷提供)

  近些年,人们经历了愈发频繁、极端的自然灾害,也遭遇了影响全球的疫情,当世界面临环境恶化、经济下行的趋势时,我们对建筑的关注点就又回到了人类的底层需求。

  21世纪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建筑师?普利兹克奖用几十年来价值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建筑应该关怀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关怀真正使用建筑的群体,建筑这样一个职业终究是要面对现实,反复推敲空间与功能,扎扎实实做好建筑,解决现实问题,聚焦于建筑本体。

  “不要单纯追随某种建筑潮流,或是追捧关注明星建筑师,而要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关注真正好的建筑。”

  2024 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种子选手预测!3月5日揭晓(Archdaily)

  安藤忠雄认为,住宅是人们精神的居所,灵魂的依靠,住宅是建筑的原点,安藤忠雄建筑的精髓,都在他所设计的住宅里。《安藤忠雄 与光影同在》一书,精选了安藤忠雄的11个经典住宅项目,包括小筱宅、六甲集合住宅、高松住宅、曼哈顿顶层公寓、墨西哥海岸艺术家寓所、好莱坞山艺术住宅等项目,除了安藤忠雄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还能惊喜地“尝鲜”他新近的住宅项目。

  书中近300张高清实景图,全景与细部交替呈现安藤忠雄的住宅建筑,还有详细的平面图、剖面图、透视图、轴测图,以及安藤忠雄亲手绘制的草图,多方位呈现设计细节。本书由安藤忠雄亲笔作序,建筑历史学家菲利普·朱迪狄欧撰文,全面呈现安藤忠雄的住宅设计理念。

  这是隈研吾所出版的唯一一本“作品全集”,精选其职业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30个设计作品,亲述设计理念。400余张专业建筑摄影师的高清实景大图,气质绝伦,全方位展示隈研吾建筑作品的粒子性,让读者充分体悟隈研吾的“消解建筑观”。